一、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四大战略定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创新驱动更加强劲,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浙中板块。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为统领的制度型开放取得显著进展,双循环发展先行市基本建成。创业创新创造动能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80万户,市场大市地位更加巩固,民营经济强市基本建成。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
——人民收入更加富足,基本形成高层次富裕的浙中板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高;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占GDP比重超过50%。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73.5%、20万—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2%。先富带后富路径持续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
——分配机制更加优化,基本形成高效率分配的浙中板块。分配调节功能充分发挥、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分别缩小到1.9、1.5和2.2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高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财政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能力持续提高。“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和机制广泛推行。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基本形成高品质生活的浙中板块。公共服务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按照全省“七优享”目标,更高水平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基本建成幸福宜居城市。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等“15分钟公共服务圈”。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基本建成,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人均教育投入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以上,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系数持续缩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基本建成,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更加充分,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全民安心医保城市建设走在前列,大病保险选缴率达到9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6%以下,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全面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育儿养老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婴幼儿照护水平持续提升,优质养老面不断扩大,法定人员社保实现全覆盖。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加快推进,租住困难有效解决,老旧小区需改尽改,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全域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0.6%。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形成。
——全域同城效应更加凸显,基本形成高水平协调的浙中板块。金义一体化、全域同城化发展效果更加明显,共建机制更加完善。核心区首位度和综合能级明显提升,金义都市区的经济势能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金义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到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和相邻城市半小时联系圈”。
——人文和谐之美更加彰显,基本形成高素质文明的浙中板块。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的新时代金华精神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社会新风尚更加鲜明,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文化供给更加丰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覆盖率100%,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达到91%,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生态宜居品牌更加响亮,基本形成高标准美丽的浙中板块。浙中花园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森林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逐年提高,全市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城市步行10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明显增强。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实施,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发展位居全省前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垃圾革命”和“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前列。
——整体智治格局更加稳固,基本形成高效能治理的浙中板块。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建成,“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深化,法治金华、平安金华建设一体推进,清廉金华建设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成为鲜明标识,全面从严治党成效进一步彰显,基本形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公民法治素养大幅提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高水平完成,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更加完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万人犯罪率、万人成讼率逐年下降,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群众满意度全省领先。
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1.打造浙江中西部科创中心。深入实施人才科技攻坚行动,以超常规举措推进“三年六突破、五年十倍增”,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光电信息等重要主导产业和光膜小镇等重点发展平台,构建“一廊六城”创新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区域创新网络,健全完善金华(上海)科创中心和人才大厦运营机制,加快建设金华(北京)科创中心、金华(深圳)人才大厦等,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大人才科创“飞地”布局。打造以“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为核心的重大应用场景,加快落地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金华智联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培育新型研发机构40家,加快筹建浙中实验室。加速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0亿元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0家,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明显提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50人。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全面落实“双龙引才”新政,深入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双龙计划”等引才计划,办好金华发展大会、工科会,每年招引顶尖人才超百名、硕士博士超5000名,引育技术技能人才超10万名、大学生超10万名。坚持引才和留才并重,持续放大“双龙人才基金”杠杆作用,深化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金华籍人才”专项服务,优化“人才码”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人才服务网络。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支持永康打造全省县域经济治理改革范例和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争取金华科技城、金兰创新城、义乌科技城创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大力发展国防科技,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2.强化产业转型攻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大力推进金义新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平台、义乌智能显示材料产业平台、金华之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全面塑造网络游戏、视频直播、影视制作等数字产业新优势,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实施万台“机器换人”、千企智能化改造、百项智能化示范项目,建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每年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0个以上,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国家试点。深入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支持金华开发区创建省高能级战略平台,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推进永武(缙)五金产业带等建设,加快培育4个千亿、4个五百亿和“N”个超百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重点细分行业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五金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打造全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示范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和数字化评价倒逼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散乱”整治力度,每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0家以上,整治低效工业企业1500 分享到:
浙江猎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Copyright C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06935号-2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丹溪路1113号申华大厦B1611室 EMAIL:286934218@qq.com 浙公网安备330718021006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