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烽烟处,铸剑向安澜】
~~我们为什么要持续抗战记忆?写在9.3阅兵日前期
站在2025年的时光节点回望,卢沟桥的石狮仍凝望着永定河的波澜,柳条湖的土地早已褪去硝烟,可那两段刻进民族骨血的记忆,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彼时的沈阳城不是边境哨所,而是中国领土的腹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这座连接北平城与华北平原的石桥,从不是两国的界碑,而是中华民族守护家园的屏障。当侵略者的铁蹄踏过中国领土的心脏地带,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就此拉开序幕,3500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那是一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史,更是一部中华儿女宁死不屈、浴血抗争的英雄史诗。
记忆总会在和平年代被悄然打磨,可历史的伤痕不该被轻易遗忘。当年日军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妄图磨灭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如今散落在中国的日本学校,虽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却总让人想起那段被文化渗透的过往。并非所有和平时期的文化交流都暗藏危机,但“忘战必危”的警训,从来都不是危言耸听。就像足球赛场,己方后场一旦被断球,对手的反击便会直逼球门,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战争的危险,往往也藏在放松警惕的瞬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曾遭受的侵略,忘记了同胞的牺牲,忘记了国防的重要性,历史的悲剧便可能在不经意间重演。
犹记抗战岁月里,没有先进武器的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啃着棉絮与树皮,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赵一曼在酷刑面前铁骨铮铮,留给儿子的遗书里满是“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家国情怀;台儿庄战役中,将士们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与日军展开巷战,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鲜血。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却凭着“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凝聚力,将侵略者赶出了家园。3500万同胞的牺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残忍杀害的老人与孩童,是在轰炸中失去家园的平民,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战士。他们的苦难,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他们的抗争,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精神火炬。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国防强大,可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依然存在,而日本政要每年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更是在不断触碰历史的伤疤。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他们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却被部分日本人奉为“民族英雄”。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与美化,怎能不让我们警惕?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大张旗鼓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才要通过大阅兵展示国防力量——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告慰先烈,为了提醒世人:和平来之不易,必须用强大的国防来守护;历史不能遗忘,必须以史为鉴,防止悲剧重演。
“强我国防”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从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为国防科技注入新动力;到军人在边疆哨所默默坚守,守护每一寸国土;再到普通百姓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每个人都是国防建设的参与者。就像当年抗战时期,无论是前线将士还是后方民众,都在为国家的存亡而奋斗;如今,我们同样需要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让中国的国防如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卢沟桥的月光依旧,柳条湖的春风拂过,可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和平的当下。3500万同胞的亡魂在看着我们,抗战先烈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我们强我国防,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守护家园。忘战必危,警钟长鸣,唯有将历史的教训刻在心中,将国防的重任扛在肩上,才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风浪中,始终屹立不倒;才能让那些逝去的同胞,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生活在和平的阳光里。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中华民族,必将带着历史的记忆,向着更强大的未来前行,用实力守护和平,用奋斗书写新的篇章。
浙江猎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Copyright C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06935号-2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丹溪路1113号申华大厦B1611室 EMAIL:286934218@qq.com 浙公网安备330718021006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