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和肖峰在一起。
带着5元钱来义乌创业,2年内成为百万富翁,5年后拥有8家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刘鹏飞闯荡义乌的故事,在江西九江学院几乎“人人皆知”。从2007年到2014年,这个靠卖孔明灯起步的江西汉子,不仅用孔明灯照亮了自己的前程,也带动了很多九江学子来义乌工作、创业。目前,九江有3000多名大学生在义乌,他们绝大多数毕业于九江学院。这一独特现象正被人们关注,并被冠以“九江学院创业模式”。
刘鹏飞成了一个“符号”
昨天,正在江西老家会见客户的刘鹏飞给记者发来了他在义乌的“小伙伴们”的联系方式。见面的三人,有的已身家百万,也有的刚开始创业,有的在校友的公司上班,可谓各有专攻。
王雪强的公司位于青口圆盘附近,1楼是礼品袋生产车间,4楼是销售人员办公室。“在江西老家,我还有一个厂,有100多名员工,那里的生产情况我这边都看得见。”这个85后小伙子娓娓道来。王雪强所说的“看得见”,是通过远程电子视频监控系统,管理老家的工厂。
养活100多名员工,还有不少临时性的手工活派发给大家做,这在王雪强老家所在地,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王雪强说,他的福地就是义乌。
当然,他也很感激自己的母校九江学院。王雪强原本是江西赣江的一名老师,听校友说义乌创业环境不错,2008年10月,他辞职来义乌。目前他的主业是通过电子商务卖礼品购物袋、手包、枕头等产品。“刘鹏飞是我们这帮创业兄弟的引路人。”王雪强说。
肖峰也是那一年到义乌的,虽然也算“元老”,但在他眼中,刘鹏飞仍富传奇色彩。“当时我听说刘鹏飞一年能赚一两百万,我死活不信,但来了义乌后,我就不想走了。”肖峰说,刘鹏飞创业成功后,做的两件事影响了一批九江学院的学子。
一件事是,他通过九江学院义乌校友会,与学校合作创办飞天创业实验班,这个班级每年大概培养100人,主要以创业为主。另一件事是,在学校创立飞天创业基金,资助那些刚毕业又想创业的大学生。
肖峰说,如今,刘鹏飞的创富故事不仅在同学中口口相传,他们也时常受邀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创业故事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实战技能。
“学校对我们很关注,几名副校长不知道来过义乌多少趟,学校的一些电子商务教材、课题,都是由我们提供素材进行编纂的。”肖峰说。
一个班1/3的学子来了义乌
何乐是九江学院尚未毕业的大学生,1991年出生的他,已是义乌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CEO了。“现有员工20名,清一色是我们九江学院的大学生。”何乐递上来的名片显示,他是义乌鸿博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对于何乐,兄弟们爱用一句玩笑话来形容,“创业2个月,买了一辆车”。何乐开的是售价约二十万元的黑色别克轿车。
在义乌创业为何能这么顺风顺水?何乐说,是因为创业前辈们的帮助。何乐先在刘鹏飞的公司“打杂”,锻炼一阵子后,才去开办房产中介公司。“前期投资了三四十万元,这些钱就是刘鹏飞等九江学院校友会的几名骨干投资的。”何乐说,公司现在已开始盈利。
廖小峰是何乐的同班同学,她在王雪强的公司做销售。“已经接了几个几千元的单子了,还在学习中。”廖小峰读的是九江学院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她说,同班50个同学,1/3来了义乌,多数人在各个学长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我们整个专业150人,估计有三四十人来义乌。”廖小峰说,这种现象,在自己学院的其他专业也或多或少存在。
在王雪强公司的十几名销售人员中,有5人来自九江学院。
3000名大学生,500个创业主体
抱团发展,互相帮助,学长带学弟,是九江学院这么多人来义乌的原因之一。
名气大了,九江学院在义乌创业的学子也得到了江西当地领导的关注。2009年,九江学院义乌校友会成立时,九江学院校长甘筱青专程来义乌祝贺。“前段时间,学校党委书记郑翔还来过义乌。”不仅学校领导,3月26日,江西省副省长胡幼桃率省政府考察团一行来到义乌,在义乌市长何美华陪同下,考察了九江学院校友企业,并与大家座谈。
4月11日,在义乌举行的江西(义乌)电商企业对接座谈会上,三四百人出席活动,九江学院的学子们又成了其中的主力军,他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七八岁,创业不足5年,但有不少在电商领域已“小有成绩”。
据九江学院义乌校友会统计,从2007年以来,累计有3000多名九江学院毕业生来义乌打拼,先后组成了近500个创业团队,现在每年还会有三四百名毕业生来义乌就业或创业。他们中,大部分从事电子商务,也有一些从事外贸、网站设计、文案策划等工作。
“据我了解,这些人来到义乌后,回去的很少。”肖峰说。
“我们希望每年都有更多学弟学妹来义乌,现在是3000多人,希望未来是1万人。比如我们做电商比较成功,将来是否可以开办自己的九江学院学子电商创业园呢。”肖峰畅想着大家都在义乌生根发芽。
“大学刚毕业,我们首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相比深圳、广州,来义乌亲切多了。”何乐说。
为什么是九江学院?
听闻九江有3000多名大学生在义乌创业、就业,他们又绝大部分来自同一个学校———九江学院时,我惊呆了。我想,他们每一人身上肯定都肩负着自己的梦想———就业梦、生活梦、幸福梦,或许还有“家族梦”和父老乡亲的厚望。
3000多学子,他们来自江西各地,浩浩荡荡、千里迢迢、前赴后继奔赴义乌,真有点“过江之鲫”的感觉。
从一省到另一省,这种庞大的大学生迁移,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选择了义乌?
几名采访对象说,义乌创业环境好,尤其是近几年来的电子商务创业环境,是他们来义乌的最根本原因。当然,还有“明星”校友的带动,学校对创业氛围的引导等。
不管如何,选择义乌,肯定有其道理。事实上,他们也不负众望。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到义乌两三年后,身家已超百万甚至千万。
联想到最近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电子商务视为加速地方经济转型的战略性、先导性工作来抓,作为“一号产业”来抓。抓产业、抓工作,自然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那么,这3000多名大学生应该可以归为人才,如果非要将其细化,或许可以称之为“草根创业型”或“电子商务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跟义乌当下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应该是相称的。并且,在当地校友的带动下,这样的人才输入,似有源源不断之势。
记者点击九江学院官方网站看了一下,九江学院占地2850多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万余人,下设21个二级学院,有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专业,专任教师1818人,其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762人,博士200余人。人才“挖潜”空间可谓巨大。借助这3000名学子的纽带作用,义乌的相关部门,是否可以对此进一步研究,深入对接,做进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不仅是电商创业人才、销售人才,还有设计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法律人才等等。
进一步说,全国各地是不是也有更多高校学子愿意来义乌、想来义乌,只是没有被好好地“挖潜”呢?人才进来了、多了,城市的人才结构自然会改变。人才结构变了,城市也随之发生改变。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和“人才群体”的引进,其带来的“环岛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及无形资产是不可估量的。
浙江猎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Copyright C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06935号-2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丹溪路1113号申华大厦B1611室 EMAIL:286934218@qq.com 浙公网安备33071802100697号